太极拳应掌握的基本功
第1页/共1页
傅钟文先生太极拳问答
通晓了拳义拳理,还应该在练拳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练拳时绝不可用拙力。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第二: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第三: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第四: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最后一个问题,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说。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也。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
(按:以上文章可能是冯志强先生的学生整理成文,非傅钟文的文章)
傅钟文: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 “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 “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问:(台湾吴文龙)我住在台湾,对太极拳有著极大的兴趣。可是我觉得台湾的太极拳打得好奇怪,跟大陆不一样,打得不是很好吧,再不然就是商业气息太重。虽然说各家的庙拜各家的菩萨,我还是比较认同大陆的。我对陈式太极拳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为什麽陈正雷老师与王建春老师打得又不一样(录影带上),请告诉我,或是告诉我王建春老师及陈正雷老师相关资料,不胜感激。
答:台湾吴文龙同道,看到你的要求,你说台湾的太极拳怪怪的,怪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对台湾的太极拳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一些渠道也知道一些。当然,太极拳的根一般来说是在那些太极拳的故乡,在哪些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传人传递的系统中。从我采访的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看到确实东西分析,太极拳有一个正宗传授的问题,这种正宗传授的效果是练拳以后能上功夫。如果你练了一段太极拳以后感到上了功夫,就可能是得到了真传。当然这种上功夫是经过自己的检验。
有些老师虽然是同表演一种拳,但是不尽相同,这是个人得到传授的不同和各个人领悟、掌握的能力有差异的结果。在我采访过的陈式太极拳传人中,冯志强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是得到一代宗师陈发科的真传,功夫也是一流
的。
你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买冯老师的录像带。陈正雷老师的录像带你已经有了,你可以自己分析得到一些你认为好的东西。
问:我爱太极拳,也学习过,但是学的不精。我在沈阳市太极拳单人表演赛中(陈式)只得了个表演奖:-( 大家如果想练好太极拳也就是上、中、下三盘皆活得话,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我就是外家拳没有好好练所以……
答:你说,“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意思是外家拳练好了再学太极,功底会好。这个认识是对的。外家拳本身也是一种好功夫,你具备了一种功夫再练太极拳,应该说是好上加好。但是从你的说法中,好象有另外一种思想,不先练外家拳,太极拳的功底难以练好。如果是有这种认识的话,就不全面了。
太极拳本身是一种优秀的拳种,它在清末时,是一种无敌的拳种,故杨露禅、杨班侯在当时的北京人称为“杨无敌”,很多太极拳大师是没有练过外家拳的,他们的功底是从太极拳的练习中练出来的。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得不得到正宗的传授,一些人在十天八天的学习班上学了一套拳,自己认为得到了太极拳的传授,这与正宗的太极拳传授是有差别的。在一般的学习班上学习太极拳,要求很快有功底,这是要求自己太高了。
太极拳的传授,一般是在民间师承的传递中,它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在特殊的情况的下得到的。所以学艺比较难,难就难在找到老师和得到他的传授。
举例说,太极拳的拳架练习,本身就是上功夫的过程,一般人对拳架的练习不太了解,拳架的练习时,有诸多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要在每个动作中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了,就能增加功力,功底也有了。以上供你参考。
问:我的老师教我太极拳讲究的是空松圆透,他的推手也能将这些完美的体现出来,无论用多大蛮劲都毫无办法。但我听说在正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却充斥着蛮力相对,不讲求太极技术,以取胜为目的的状况,导致许多参赛队纷纷以类似摔交技能技术来训练,如抱石磨等等,练习上下肢的力量(以练死劲,蛮力,而非太极的劲力)。这些队在比赛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人有一种速成太极的感觉。因为如此训练数月,足以匹敌练习数年的人(一般练习的人)。严翰秀老师见多识广,《太极拳奇人奇事》我也用心拜读,深为书中所记述的名家身手折服,那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因此,在此我想向严老师请教,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另,我想请教太极功夫应不局限于年龄和体重,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望不吝赐教!
第一:练拳时绝不可用拙力。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第二: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第三: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第四: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最后一个问题,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说。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也。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
(按:以上文章可能是冯志强先生的学生整理成文,非傅钟文的文章)
傅钟文: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 “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 “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问:(台湾吴文龙)我住在台湾,对太极拳有著极大的兴趣。可是我觉得台湾的太极拳打得好奇怪,跟大陆不一样,打得不是很好吧,再不然就是商业气息太重。虽然说各家的庙拜各家的菩萨,我还是比较认同大陆的。我对陈式太极拳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为什麽陈正雷老师与王建春老师打得又不一样(录影带上),请告诉我,或是告诉我王建春老师及陈正雷老师相关资料,不胜感激。
答:台湾吴文龙同道,看到你的要求,你说台湾的太极拳怪怪的,怪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对台湾的太极拳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一些渠道也知道一些。当然,太极拳的根一般来说是在那些太极拳的故乡,在哪些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传人传递的系统中。从我采访的各派太极拳传人中看到确实东西分析,太极拳有一个正宗传授的问题,这种正宗传授的效果是练拳以后能上功夫。如果你练了一段太极拳以后感到上了功夫,就可能是得到了真传。当然这种上功夫是经过自己的检验。
有些老师虽然是同表演一种拳,但是不尽相同,这是个人得到传授的不同和各个人领悟、掌握的能力有差异的结果。在我采访过的陈式太极拳传人中,冯志强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是得到一代宗师陈发科的真传,功夫也是一流
的。
你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买冯老师的录像带。陈正雷老师的录像带你已经有了,你可以自己分析得到一些你认为好的东西。
问:我爱太极拳,也学习过,但是学的不精。我在沈阳市太极拳单人表演赛中(陈式)只得了个表演奖:-( 大家如果想练好太极拳也就是上、中、下三盘皆活得话,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我就是外家拳没有好好练所以……
答:你说,“我认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意思是外家拳练好了再学太极,功底会好。这个认识是对的。外家拳本身也是一种好功夫,你具备了一种功夫再练太极拳,应该说是好上加好。但是从你的说法中,好象有另外一种思想,不先练外家拳,太极拳的功底难以练好。如果是有这种认识的话,就不全面了。
太极拳本身是一种优秀的拳种,它在清末时,是一种无敌的拳种,故杨露禅、杨班侯在当时的北京人称为“杨无敌”,很多太极拳大师是没有练过外家拳的,他们的功底是从太极拳的练习中练出来的。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得不得到正宗的传授,一些人在十天八天的学习班上学了一套拳,自己认为得到了太极拳的传授,这与正宗的太极拳传授是有差别的。在一般的学习班上学习太极拳,要求很快有功底,这是要求自己太高了。
太极拳的传授,一般是在民间师承的传递中,它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在特殊的情况的下得到的。所以学艺比较难,难就难在找到老师和得到他的传授。
举例说,太极拳的拳架练习,本身就是上功夫的过程,一般人对拳架的练习不太了解,拳架的练习时,有诸多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要在每个动作中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了,就能增加功力,功底也有了。以上供你参考。
问:我的老师教我太极拳讲究的是空松圆透,他的推手也能将这些完美的体现出来,无论用多大蛮劲都毫无办法。但我听说在正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却充斥着蛮力相对,不讲求太极技术,以取胜为目的的状况,导致许多参赛队纷纷以类似摔交技能技术来训练,如抱石磨等等,练习上下肢的力量(以练死劲,蛮力,而非太极的劲力)。这些队在比赛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人有一种速成太极的感觉。因为如此训练数月,足以匹敌练习数年的人(一般练习的人)。严翰秀老师见多识广,《太极拳奇人奇事》我也用心拜读,深为书中所记述的名家身手折服,那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因此,在此我想向严老师请教,在推手比赛中有无真正运用太极用意不用力,达到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上取胜这样技术水平的选手?还是在比赛中无法运用这些技术,或目前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力有限,不会运用,导致比赛水平低下?另,我想请教太极功夫应不局限于年龄和体重,为什么参加比赛的名家好象不大听说。望不吝赐教!
太极拳应掌握的基本功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 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杨澄甫宗师早已定论,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宽胸阔背),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不必过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作,如挡膝拗步掌,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张三丰祖师早在《太极拳论》中即提到: “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 产生根劲的能力。
早年练拳中,结识几位太极高手,都说太极功底在脚下,说法虽显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底盘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轩先生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 硬的铁轮”。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 力就强。推手发劲,常讲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太极有 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
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 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李雅轩先生在四川传授太极,采用“矮子步”。屈腿下沉,身形变矮,坚持腿部负荷不减,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稳步长距离行走连续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满身大汗,日日坚持,相当艰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练法的启发下,我采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盘功夫就是用坐腿练出来的,它是从“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来的一种方法,其法简述于下。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 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从上面所述来分析,练底盘功夫,不论静练或动练,其内含深处实际上都是“坐腿”。
李雅轩先生说:“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肩酸等情形,当是老师不对,当另请名师教正之”,此言击中要害,不能不听。
切记,太极底盘功很重要,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正路。
太极拳的境界
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相忘。
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李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李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
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靠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说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太极拳是问己的功夫。
每练时要想老师从前教拳的情形,默想老师打拳的味道。如何才能松通空?如何才能立身中正稳静安舒,意向上升气往下沉?如何才是下指挥上内指挥外,用神用意轻灵圆转?如何有若无实若虚,化动作为意念,以虚为身,以无为心?如何才是松透身心,虚无肩臂,使劲从涌泉到手指畅通无阻?如何用心观照,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所?如何用心不用脑,无为无不为?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从上到下直不直?顺不顺?松不松?通不通?能否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劲落涌泉力沉脚跟入地三分?能否中空气通八不依靠八面支撑八面转换?
推手时如何将身心放松到虚空不对敌人施加丝毫的力量也不承受敌人丝毫的力量?怎样沾着他如水沾衣向他渗透和他融为一体?怎样粘着他如胶似漆?怎样连着他如手如足?怎样随着他如影随形?怎样舍己从人如柳迎风?怎样忘了自己没有敌人,让双手在虚空中浮起来,用来自涌泉的力量像风一样将人卷起,像水一样将人冲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凌空失重?在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你的动作有没有攻守之形?你的双手能否在放松中支撑一个人的体重而不稍震动?你的劲尖(不全在掌拳)能否对准敌人?你的身体有没有彻底松透?你的双手能否在完全放松中突然出拳攻击?推手不在于推,而在于制,能否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练拳推手如能时时问己,刻刻留心,得到拳法便不是空话。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 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杨澄甫宗师早已定论,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宽胸阔背),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不必过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作,如挡膝拗步掌,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张三丰祖师早在《太极拳论》中即提到: “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 产生根劲的能力。
早年练拳中,结识几位太极高手,都说太极功底在脚下,说法虽显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底盘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轩先生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 硬的铁轮”。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 力就强。推手发劲,常讲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太极有 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
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 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李雅轩先生在四川传授太极,采用“矮子步”。屈腿下沉,身形变矮,坚持腿部负荷不减,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稳步长距离行走连续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满身大汗,日日坚持,相当艰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练法的启发下,我采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盘功夫就是用坐腿练出来的,它是从“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来的一种方法,其法简述于下。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 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从上面所述来分析,练底盘功夫,不论静练或动练,其内含深处实际上都是“坐腿”。
李雅轩先生说:“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肩酸等情形,当是老师不对,当另请名师教正之”,此言击中要害,不能不听。
切记,太极底盘功很重要,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正路。
太极拳的境界
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相忘。
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李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李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
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靠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说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太极拳是问己的功夫。
每练时要想老师从前教拳的情形,默想老师打拳的味道。如何才能松通空?如何才能立身中正稳静安舒,意向上升气往下沉?如何才是下指挥上内指挥外,用神用意轻灵圆转?如何有若无实若虚,化动作为意念,以虚为身,以无为心?如何才是松透身心,虚无肩臂,使劲从涌泉到手指畅通无阻?如何用心观照,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所?如何用心不用脑,无为无不为?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从上到下直不直?顺不顺?松不松?通不通?能否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劲落涌泉力沉脚跟入地三分?能否中空气通八不依靠八面支撑八面转换?
推手时如何将身心放松到虚空不对敌人施加丝毫的力量也不承受敌人丝毫的力量?怎样沾着他如水沾衣向他渗透和他融为一体?怎样粘着他如胶似漆?怎样连着他如手如足?怎样随着他如影随形?怎样舍己从人如柳迎风?怎样忘了自己没有敌人,让双手在虚空中浮起来,用来自涌泉的力量像风一样将人卷起,像水一样将人冲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凌空失重?在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你的动作有没有攻守之形?你的双手能否在放松中支撑一个人的体重而不稍震动?你的劲尖(不全在掌拳)能否对准敌人?你的身体有没有彻底松透?你的双手能否在完全放松中突然出拳攻击?推手不在于推,而在于制,能否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练拳推手如能时时问己,刻刻留心,得到拳法便不是空话。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周五 十月 06, 2017 10:50 am 由 Admin
» My picture data 我的圖片資料
周一 七月 25, 2016 2:32 am 由 Admin
» 廈門傳統楊氏太極拳友會
周日 七月 24, 2016 5:53 pm 由 Admin
» Photo with the Taiji masters 太極名家
周日 七月 24, 2016 5:08 pm 由 Admin
» 網站空間收藏照片集錦
周六 十月 25, 2014 6:48 am 由 Admin
» 太极拳练习照片002
周三 一月 22, 2014 3:01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tioners photos 太极练习照片
周三 一月 08, 2014 6:03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ce photo collection 太极拳练习照片汇集
周三 七月 17, 2013 4:10 am 由 Admin
» Traditional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91 Movement Hand Form 杨澄甫式太极拳架91式拳谱
周四 七月 04, 2013 3:45 am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