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jiquan uses method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第1页/共1页
回复: Taijiquan uses method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转贴>
根据现在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解释如下的大意,并不象原注所说明那样,含糊其辞。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吞是吸气,不是吐气。“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以上所述八个字,如擎、引、松、放、敷、盖、对、吞等初步释意,是根据我过去练杨家太极拳五十二年之经验、认识和体会而写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是这样的肯定下来,一点也不变动了。假使今后能够再活上数十年,当重新写一篇比较深刻的又进了一步的文章,作为自己勉励自己的意思,所以并不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而是很恳切的不问是与非,把它写下来。
1968、1、7.叶大密初稿时年八十有一岁
推手的妙法
一、“后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后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对方有机会可待,有机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战而胜之故。
二、“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于度外,此时已达到周身松净,使对方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彼跌出而无疑。
以上的两句,是我于1967、8、15下午五时后在复兴公园西北部地区,离批判宣传馆不远的人行道上,对丁受三学生某某已学太极拳八九年之久推手时说的。
练习太极拳和推手的几个问号
来,不知其所始?去,不知其所终?
有始有终手?无始无终手?
四字秘诀解
敷:微贴敌身,听彼动静,以取先动之机。
盖:盖世无双,有威胁敌人之意,使敌如鼠见猫,不得动弹。
对:是敌我对待时能取得无意之意,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气吞山河,使敌时时在我掌握之中。
1964、1、20大密
杨家太极拳精义论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此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决非庸俗、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
叶大密按语 1967、5、1.国际劳动节于沪时年八十岁
谈谈我的推手体会
推手为锻炼太极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劲,不能从心所欲怎么办?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归根结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确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对头,会叫你枉费功夫吗?是的,干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的话,就不能落实了,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
1、 身动手不动;
2、 脚动身不动;
3、 脚暗动步不动;
4、 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
5、 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
6、 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
7、 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
8、 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
9、 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故我异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在胸部画成一个横的无形无象的联环形(如∞字形);
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
1967、6、12.于沪
研究太极拳问题在久字上
1966年1月12日(乙巳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钻研太极拳的问题,杨澄甫老师曾对我说过:“研究太极拳能久则穷,穷则变,变则化,化则通,通则头头是道”。所以对一切事物,如要把它搞通,本来不易,真非有几十年不断的工夫不可,所谓“专家”是也。在“久”字前头需要先有“恒”字,才能“久”字,在“恒”字前头需要有最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不向它低头,则要有高山向我低头,河水向我让路的革命精神才可以。
太极拳轻重浮沉分三类十二手名目
1、 双轻上手,2、 双重病手,3、 双浮病手,4、 双沉上手;
5、 半轻半重平手,6、 半沉半浮病手,7、 偏轻偏重病手,8、 偏浮偏沉病手;
9、 半轻偏轻病手,10、 半重偏重,11、 半浮偏浮病手,12、 半沉偏沉病手
若不能穷究轻、重、浮、沉之手,即不能进太极拳真义之门。
叶大密 1963、9、24于沪
记奇遇李景林将军
丁卯(1927年)十一月某日,突来一不知姓名之客,持硃红色大名片访余,顾视之,原是三年前形意、八卦、太极名家老前辈孙禄堂老伯所说精通武当剑术之李芳辰(宸)将军。今得此机会,惊奇靡已。来使遂偕余至祁齐路(今岳阳路)寓所拜见将军,一望而知是儒者风度之大将,无赳赳武夫气象。后观余练杨家太极拳剑毕,叹曰:“不失武当真意,曩日在奉直各省所见者,夹有八卦、形意,非纯粹之太极可比”。回顾左右眷属及侍从者云:“尔辈不习此拳,难得余剑之真传”。言罢,随手取剑起舞,矫若神龙,变化莫测,清灵高雅,叹为观止。当即恳求执弟子礼,果允所请,为余一生之大幸事。
时陈微明、陈志进诸友在沪办致柔拳社,约往学习,以资提倡。
查《宁波府誌》及清黄宗羲《王征南墓誌铭》均未提及武当剑事,足见太极拳、武当剑早已分传:习太极拳者不习武当剑;习武当剑者不习太极拳。今余曾将拳剑两者兼而习之,一如原来不分散之面目,李老师之功也。爰作斯文,以期不忘云尔。
一、李老师武当剑系武当山第十三传陈世钧先生所授,先生皖北人,为袁世凯幕友。
二、武当剑学习法:初习对剑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势随意对击,但须剑不见剑;最后舞剑,行气似流云,极自然之妙。师云:“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剑焉能道此”。
丁卯冬紫霞山人叶大密识于武当太极拳社
大捋约言
我捋他肘,他上步挤,我单手搧,他转身捋,我上步挤,他逃体;我一捋,他上步挤。
粘连枪与大捋是杨澄甫老师口述,
由余笔录。大密
推手法的应用
推手法:太极拳的推手法变化最多,我现在根据本国针灸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推手上去。一切的真理总是一样的,今特写在下面,作为参考。
1、 随而2、 济之,3、 谓之补;
4、 迎而5、 夺之,6、 谓之泻。
7、 应用:逢虚必补,8、 逢实必泻。
9、 平补平泻,10、 即顺圈一圈突然变作倒圈一圈或两圈;或是从顺圈两圈突然变为倒圈一圈或两圈。所谓“变化莫测者”是也。
医疗行功式
巨石沉海底 太阳升天空
练习法:
一、巨石沉海底 步法与肩相等大小的二之一阔,使足、膝、胯、腰、肩、头逐渐的徐徐下沉,如巨石慢慢的往下沉到海底下去一样,是在“沉”字上下功夫,蹲到大腿平为止,少停再起。
二、太阳升天空 头部如早晨的太阳,从海面上逐渐的向上升起,这是很象“顶头悬”之意,在极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上升的。
功用:
对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贫血、身体虚弱等练之有效,这是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根据现在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解释如下的大意,并不象原注所说明那样,含糊其辞。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吞是吸气,不是吐气。“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以上所述八个字,如擎、引、松、放、敷、盖、对、吞等初步释意,是根据我过去练杨家太极拳五十二年之经验、认识和体会而写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就是这样的肯定下来,一点也不变动了。假使今后能够再活上数十年,当重新写一篇比较深刻的又进了一步的文章,作为自己勉励自己的意思,所以并不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而是很恳切的不问是与非,把它写下来。
1968、1、7.叶大密初稿时年八十有一岁
推手的妙法
一、“后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后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对方有机会可待,有机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战而胜之故。
二、“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于度外,此时已达到周身松净,使对方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彼跌出而无疑。
以上的两句,是我于1967、8、15下午五时后在复兴公园西北部地区,离批判宣传馆不远的人行道上,对丁受三学生某某已学太极拳八九年之久推手时说的。
练习太极拳和推手的几个问号
来,不知其所始?去,不知其所终?
有始有终手?无始无终手?
四字秘诀解
敷:微贴敌身,听彼动静,以取先动之机。
盖:盖世无双,有威胁敌人之意,使敌如鼠见猫,不得动弹。
对:是敌我对待时能取得无意之意,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气吞山河,使敌时时在我掌握之中。
1964、1、20大密
杨家太极拳精义论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此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决非庸俗、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
叶大密按语 1967、5、1.国际劳动节于沪时年八十岁
谈谈我的推手体会
推手为锻炼太极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劲,不能从心所欲怎么办?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归根结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确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对头,会叫你枉费功夫吗?是的,干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的话,就不能落实了,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
1、 身动手不动;
2、 脚动身不动;
3、 脚暗动步不动;
4、 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
5、 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
6、 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
7、 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
8、 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
9、 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故我异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在胸部画成一个横的无形无象的联环形(如∞字形);
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
1967、6、12.于沪
研究太极拳问题在久字上
1966年1月12日(乙巳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钻研太极拳的问题,杨澄甫老师曾对我说过:“研究太极拳能久则穷,穷则变,变则化,化则通,通则头头是道”。所以对一切事物,如要把它搞通,本来不易,真非有几十年不断的工夫不可,所谓“专家”是也。在“久”字前头需要先有“恒”字,才能“久”字,在“恒”字前头需要有最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不向它低头,则要有高山向我低头,河水向我让路的革命精神才可以。
太极拳轻重浮沉分三类十二手名目
1、 双轻上手,2、 双重病手,3、 双浮病手,4、 双沉上手;
5、 半轻半重平手,6、 半沉半浮病手,7、 偏轻偏重病手,8、 偏浮偏沉病手;
9、 半轻偏轻病手,10、 半重偏重,11、 半浮偏浮病手,12、 半沉偏沉病手
若不能穷究轻、重、浮、沉之手,即不能进太极拳真义之门。
叶大密 1963、9、24于沪
记奇遇李景林将军
丁卯(1927年)十一月某日,突来一不知姓名之客,持硃红色大名片访余,顾视之,原是三年前形意、八卦、太极名家老前辈孙禄堂老伯所说精通武当剑术之李芳辰(宸)将军。今得此机会,惊奇靡已。来使遂偕余至祁齐路(今岳阳路)寓所拜见将军,一望而知是儒者风度之大将,无赳赳武夫气象。后观余练杨家太极拳剑毕,叹曰:“不失武当真意,曩日在奉直各省所见者,夹有八卦、形意,非纯粹之太极可比”。回顾左右眷属及侍从者云:“尔辈不习此拳,难得余剑之真传”。言罢,随手取剑起舞,矫若神龙,变化莫测,清灵高雅,叹为观止。当即恳求执弟子礼,果允所请,为余一生之大幸事。
时陈微明、陈志进诸友在沪办致柔拳社,约往学习,以资提倡。
查《宁波府誌》及清黄宗羲《王征南墓誌铭》均未提及武当剑事,足见太极拳、武当剑早已分传:习太极拳者不习武当剑;习武当剑者不习太极拳。今余曾将拳剑两者兼而习之,一如原来不分散之面目,李老师之功也。爰作斯文,以期不忘云尔。
一、李老师武当剑系武当山第十三传陈世钧先生所授,先生皖北人,为袁世凯幕友。
二、武当剑学习法:初习对剑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势随意对击,但须剑不见剑;最后舞剑,行气似流云,极自然之妙。师云:“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剑焉能道此”。
丁卯冬紫霞山人叶大密识于武当太极拳社
大捋约言
我捋他肘,他上步挤,我单手搧,他转身捋,我上步挤,他逃体;我一捋,他上步挤。
粘连枪与大捋是杨澄甫老师口述,
由余笔录。大密
推手法的应用
推手法:太极拳的推手法变化最多,我现在根据本国针灸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推手上去。一切的真理总是一样的,今特写在下面,作为参考。
1、 随而2、 济之,3、 谓之补;
4、 迎而5、 夺之,6、 谓之泻。
7、 应用:逢虚必补,8、 逢实必泻。
9、 平补平泻,10、 即顺圈一圈突然变作倒圈一圈或两圈;或是从顺圈两圈突然变为倒圈一圈或两圈。所谓“变化莫测者”是也。
医疗行功式
巨石沉海底 太阳升天空
练习法:
一、巨石沉海底 步法与肩相等大小的二之一阔,使足、膝、胯、腰、肩、头逐渐的徐徐下沉,如巨石慢慢的往下沉到海底下去一样,是在“沉”字上下功夫,蹲到大腿平为止,少停再起。
二、太阳升天空 头部如早晨的太阳,从海面上逐渐的向上升起,这是很象“顶头悬”之意,在极自然而然的情况下上升的。
功用:
对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贫血、身体虚弱等练之有效,这是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回复: Taijiquan uses method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杨澄浦太极拳论汇总
太极拳法歌解-杨澄甫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 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 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 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 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 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 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 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 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 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 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 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 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 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 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 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 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 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此八诀选自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 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 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 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 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 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 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 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 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 曰:“习拳容易该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 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 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 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 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 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 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 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 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 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 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 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太极拳九要诀-杨澄甫
1.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招封。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採挒成。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招法用不空。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驾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进前招法成。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功。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峰贯耳招法灵。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单鞭下势顺峰入,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峰。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2.十三字行功诀
棚手两臂要园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招势难逞。 按手用招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三前:手前、足前、眼前。 七星: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出击点)
3.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棚莫如盘,粘沾不离得招难。闭棚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4.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棚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攻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5.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6.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7.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发随招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8.十八在诀 棚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 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9.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 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 力,棚臂要园撑。搂进园活力,摧坚戳敌峰。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论太极推手-杨澄甫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 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 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 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 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 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 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太极拳法歌解-杨澄甫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三)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 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 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 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 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 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 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 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 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 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 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 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 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 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 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 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 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 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此八诀选自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 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 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 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 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 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 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 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 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 曰:“习拳容易该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 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 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 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 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 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 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 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 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 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 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 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太极拳九要诀-杨澄甫
1.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招封。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採挒成。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招法用不空。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驾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进前招法成。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功。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峰贯耳招法灵。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单鞭下势顺峰入,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峰。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2.十三字行功诀
棚手两臂要园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招势难逞。 按手用招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三前:手前、足前、眼前。 七星: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出击点)
3.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棚莫如盘,粘沾不离得招难。闭棚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4.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棚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攻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5.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6.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7.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发随招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8.十八在诀 棚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 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9.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 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 力,棚臂要园撑。搂进园活力,摧坚戳敌峰。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论太极推手-杨澄甫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 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 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 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 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 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 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Taijiquan uses method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太极拳秘本
一、虚领顶劲。虚领非实领也。以意达到并非著实用力也。顶劲者,神贯于顶也。用力则顶必硬,血气不能流通。以意达到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而血气亦流畅矣。
二、涵胸拔背。涵胸者,胸要内含,便气往下沉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且易被攻击之。拔背者,气贴于背,使脊骨如张弓也。能涵胸则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也。
三、松腰胯动膝活. 太极拳之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能松腰然后转动灵活,所谓腰似车轴也。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乃稳固也。胯不动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言卫生则气血淤滞,言御敌,则身足转动迟钝。
四、气沉丹田。丹田小腹也,道家名为丹田。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涵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则重心得中,精力团结,为时既久,金丹既蓄于此,道家所谓之丹田也。且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也。
五、尾闾中正上提。尾闾者脊尾骨也。涵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然必尾闾中正上提,而后蓄气乃结实也。又将全身重量由左腿移压右腿,或由右腿移压左腿。往前挪后时必须尾闾中正上提,庶重量容易转移,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六、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沉也。坠肘者肘往下垂也。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全身皆轻浮,而发出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七、腿忌双重。太极拳处处皆分阴阳。即处处皆分虚实,如体重寄于右腿,则右腿实,而左腿虚。体重寄于左腿,则左腿实,而右腿虚。虚实分清,而后转动轻灵,变化容易,腿若双重则虚实不分,迈步重滞,倘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矣。
八、两足落轻。两足落重则全身被震动,血脉偾张。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能静,精神逐因而散乱。故曰落足如落叶,其轻也。
九、用意不用力。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 到则 气行,气行 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十、上下相随。足动、腰动、手动、眼神亦随之动,谓之上下相随,总须完整一气。
十一、内外相合。太极拳之主旨,在于以神运体,以体养神,神在内,体在外,必内外相合,始能内外兼修。若神与体逴。失其旨也。
十二、绵绵不断。绵绵不断者,即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义也。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力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绵绵不断,自然无懈可击也。
十三、动中求静。儒释道三教,有静坐之法,皆静中求动也。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也。太极拳则动中求静焉。随身体手足之动注其目光于一点,循环不已,使之无暇他顾,精神自然而静,静则不散不乱,常守其规。习惯成自然,若遇外悔之来,虽目不及见,身不及触,精神早已感觉,即能自救矣。
一、虚领顶劲。虚领非实领也。以意达到并非著实用力也。顶劲者,神贯于顶也。用力则顶必硬,血气不能流通。以意达到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而血气亦流畅矣。
二、涵胸拔背。涵胸者,胸要内含,便气往下沉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且易被攻击之。拔背者,气贴于背,使脊骨如张弓也。能涵胸则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也。
三、松腰胯动膝活. 太极拳之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能松腰然后转动灵活,所谓腰似车轴也。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乃稳固也。胯不动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言卫生则气血淤滞,言御敌,则身足转动迟钝。
四、气沉丹田。丹田小腹也,道家名为丹田。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涵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则重心得中,精力团结,为时既久,金丹既蓄于此,道家所谓之丹田也。且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也。
五、尾闾中正上提。尾闾者脊尾骨也。涵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然必尾闾中正上提,而后蓄气乃结实也。又将全身重量由左腿移压右腿,或由右腿移压左腿。往前挪后时必须尾闾中正上提,庶重量容易转移,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六、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沉也。坠肘者肘往下垂也。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全身皆轻浮,而发出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七、腿忌双重。太极拳处处皆分阴阳。即处处皆分虚实,如体重寄于右腿,则右腿实,而左腿虚。体重寄于左腿,则左腿实,而右腿虚。虚实分清,而后转动轻灵,变化容易,腿若双重则虚实不分,迈步重滞,倘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矣。
八、两足落轻。两足落重则全身被震动,血脉偾张。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能静,精神逐因而散乱。故曰落足如落叶,其轻也。
九、用意不用力。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 到则 气行,气行 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十、上下相随。足动、腰动、手动、眼神亦随之动,谓之上下相随,总须完整一气。
十一、内外相合。太极拳之主旨,在于以神运体,以体养神,神在内,体在外,必内外相合,始能内外兼修。若神与体逴。失其旨也。
十二、绵绵不断。绵绵不断者,即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义也。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力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绵绵不断,自然无懈可击也。
十三、动中求静。儒释道三教,有静坐之法,皆静中求动也。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也。太极拳则动中求静焉。随身体手足之动注其目光于一点,循环不已,使之无暇他顾,精神自然而静,静则不散不乱,常守其规。习惯成自然,若遇外悔之来,虽目不及见,身不及触,精神早已感觉,即能自救矣。
由Admin于周五 七月 22, 2011 11:14 a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5次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周五 十月 06, 2017 10:50 am 由 Admin
» My picture data 我的圖片資料
周一 七月 25, 2016 2:32 am 由 Admin
» 廈門傳統楊氏太極拳友會
周日 七月 24, 2016 5:53 pm 由 Admin
» Photo with the Taiji masters 太極名家
周日 七月 24, 2016 5:08 pm 由 Admin
» 網站空間收藏照片集錦
周六 十月 25, 2014 6:48 am 由 Admin
» 太极拳练习照片002
周三 一月 22, 2014 3:01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tioners photos 太极练习照片
周三 一月 08, 2014 6:03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ce photo collection 太极拳练习照片汇集
周三 七月 17, 2013 4:10 am 由 Admin
» Traditional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91 Movement Hand Form 杨澄甫式太极拳架91式拳谱
周四 七月 04, 2013 3:45 am 由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