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al arts masters precious photos 武术名家珍贵照片
第1页/共1页
回复: Martial arts masters precious photos 武术名家珍贵照片
向拳架讨要太极神功——论太极拳松功
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上与老侬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采,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 ,一一摔跌出去。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
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谯 ,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的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
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晚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
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膊,若站在他身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随缓”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
1,拳里出松功
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抡着两只胳膊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胸,圆背,弛项,收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 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2,三不动
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度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骅,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
3,立柱式身形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是脚 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时后退川子步,实脚 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
4,脚下双轻
太极功夫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出来了。
5,跳舞和悬垂
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什么我一个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6,关于松肩
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
已故太极碰撞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到松功并不难。
Martial arts masters precious photos 武术名家珍贵照片
杨澄甫先生论剑: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賅括。初學者未由領悟,予加數語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憾。欲要周身無缺憾,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使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歛入骨。欲要神氣收歛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勁在兩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系,下於兩腿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便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按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
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真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㈠.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㈡.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㈢.太极行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虚无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意使气稍存,久之渐能宿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家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十要、炳尧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
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极拳势不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极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无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
微明师祖云:“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拳论又曰:“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虚实变换,不外乎阴阳之交织。林师尝曰:“以一贯之劲而论虚实”,如此而已。所谓一贯之劲,即左脚与右手、右脚与左手耳。如左脚与右手为实,则右脚与左手为虚也。
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太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顶,以柔克刚。
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尝曰:“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之以虚灵顶劲,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之道不成哉?
太极拳之妙在乎于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劲如微明师祖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
㈣.修炼程序 太极拳之修炼在大松大柔中求轻灵虚无为首要目的。每每盘架子时,林师必嘱之余曰“习练太极拳之姿势务以中正安舒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于气沉丹田”。故太极拳术上能虚领顶劲,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顶劲往上领,腰胯以下以松劲往下沉,则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势纯任自然,平稳和顺,支撑八面矣。
太极拳之精意,在乎于拳架开展中求紧凑而舒长。得太极拳术之功夫者,虽同一师承,拳架之姿势则略有差别,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气、神则毫无差异,于太极之意则一也。微明师祖尝曰:“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林师亦尝嘱之余曰:“练架子务求体松、气固、神凝,则太极拳架中正安舒,内外相合,始能周身一体”。故太极拳之拳架务先须开展而后求紧凑,则一身之劲练成整劲,直至由轻灵内劲转为精神之修炼,达到虚无之境界。盘拳架以微明师祖所云“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精意也”为准绳。故练习时当以神行,松开架子,顺乎自然。神气能提得起,灵敏松轻,则拳势闪展腾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备,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极拳练至极精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动,觉得没有响声,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谓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矣。若练太极拳时无意识,拳和意脱节,此非太极拳,仅叫做练拳。即杨家家传口诀“太极不是肉架子”也。
林师教余杨氏太极拳之初,始练桩功,每日必反复嘱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桩步须蹲低。桩功以不失太极拳之规矩为准,必要气静神凝,调匀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气,接地之力,日积月累,则腿劲日长而脚下生根,丹田气海发动矣,即拳论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是也。所谓采天之气即泥丸虚领顶劲,则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脚底之涌泉贴地,久之则脚下生根矣。气沉丹田而直养之,如林师所云“气沉丹田即有利于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也。故泥丸、丹田、涌泉三穴,尤为太极拳登堂入室至关重要之关键,学者于此尤须注重焉!
林师复教余练习太极拳各势单式练法,左右反复连绵不断,每一势务求正确。一势娴熟复教下一势,务求水到渠成。此种教法,林师尝称之曰“慢功出细活,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微明师祖尝曰:“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挨太极拳各单式习练娴熟而正确无误后,先生遂将太极拳各单式串联起来,教以杨氏太极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许每日盘架子矣。然盘架子之始终,林师总是反复嘱之曰“盘架子时必须势势相承,架子务须浑圆饱满而连贯无隙”,并详解每一势之体用及其变化,务求内外相合而不失其松柔沉稳;中正安舒、凝神气静而反听于内,心神合一以练出周身混元之劲,即太极拳之整劲为要也。
按林师之教授规矩,须盘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础后,始传杨氏太极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练习之程序,先教以俩人各左、右单推手,挨单推手操练自如至一定之基础,复教以单人双推手之练习法,曰“引、按、挤、堋、捋”是也。如此五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练习娴熟始传太极拳俩人之双推手,此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为不动步推手和动步推手两种,林师阐其精意而分述为顺步、拗步、动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纯熟,林师复授以大捋之法,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极推手是由着熟而阶及懂劲之法。先生教以沾连绵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阴阳开合之轻灵以求懂劲,每每嘱之曰“轻灵变化即懂劲”。真懂劲者,全身皆能听敌之来劲,则进退转换主动权在吾而弗在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如微明师祖所云“听劲功夫先练习两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皆有知觉,皆能懂劲。敌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谓之真懂劲也”。夫沾劲者,林师尝嘱之余曰:“沾劲是极轻灵地挨着,就如露珠沾贴在渗透在树叶上一样。其应用在太极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极轻灵地稍微相接触挨贴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肤起皱”。故能附着在彼手臂上,听敌之来劲舍己从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皱皮,轻致空空无有。如捕风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谓真沾劲也。林师尝嘱之余曰:“以柔软劲练习太极推手”。夫太极推手训练以绵柔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软则沉劲备矣。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以心意带动内气走化,以腰胯领之而使身心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久之全身知觉灵敏,应敌时则得心应之而周身无处不可发、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导之,主动权在于我,则能够运化自如,一经接触,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发劲时得机得势、专主一方,沉得越好,则可将彼发得越远。
关于太极推手之劲练习程序,林师教余太极推手之初,先学沾劲,次学化劲,再学拿劲,最后才练习发劲。林师尝嘱之余曰“初练太极推手,须先学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先生之意在于初学者先学化劲后学发劲也。然学推手之化劲,首先须使两臂在不丢之松柔轻灵中练习沾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久之两臂知觉敏捷,一触即觉。
其次在粘劲之基础上才能练习化劲,林师尝嘱之余曰:“由沾粘劲和走劲而成化劲”。所谓走劲者,即不顶之劲,其枢纽在乎腰腿。化劲者,即是以松柔轻灵劲不丢不顶而走化敌之进攻;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为致用,尚巧劲而不尚拙劲。化处无处不是攻,攻处则无处不是化,发即是走,走即是发也。
其三练习推手之拿劲,微明师祖云:“太极之拿,并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动也”。太极拳之拿劲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劲知法而拿之。夫拿者,专借巧劲得机得势截止敌方攻击而制敌之法,旨在择敌易受制之处而拿之,即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练习发劲,微明师祖云:“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故发劲时须有折迭,尤须全身沉着松净。即腰腿往后弓着,用松弹之劲,则发劲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论所谓“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先生之教导,余不敢私隐其善。惜余愚而仅能约略述其大概之万一,或可为后贤学者不失太极功夫之本,则师门之幸甚也。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賅括。初學者未由領悟,予加數語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憾。欲要周身無缺憾,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使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歛入骨。欲要神氣收歛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勁在兩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系,下於兩腿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便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按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
杨氏太极拳术诠真
太极拳属武当嫡派之内家范畴。现代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林公炳尧先师乃陈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关门弟子。林师传杨氏太极拳、复传杨氏太极长拳、更传杨氏小架太极拳。杨氏太极长拳及杨氏小架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术中秘不可得之奇葩,为杨氏历代太极宗师所秘惜。世间所习杨氏太极拳术者甚众,虽亦有闻斯技者,然得其真谛,窥其全豹者甚寡。先师林公炳尧先生承师祖陈公微明老先生之绝技,尽得杨氏太极拳术之精髓,复经先师数十年之磨砺,并阐其奥密,于太极之意日趋丰富,使杨氏太极拳术之法更趋明显。
㈠.专气致柔 太极拳术以专气致柔、以柔克刚为宗旨,尤其注重气沉丹田功夫的修养。气沉丹田,即老子所谓“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也,故专气致柔乃太极拳之首要着手功夫。太极拳术欲致柔,务必先要专气。所谓专气,则纯以自然之呼吸,导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杨家口传“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积月累,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将气缓纳于丹田气海。夫气能沉于丹田,则易所谓离心火与坎肾水之相济。进而骨髓日渐充满,则骨自能坚实沉重,即内劲渐长。太极拳术虽不用力,然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极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初学气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专气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坠肘之缘故也。或有未窥太极拳术真谛者,妄言气沉之海底为气沉丹田,盖海底者,穴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位于前后两阴之间,又名会阴;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为男子生气之海,故又名气海。所谓气沉丹田,非强行将气下压而纳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盖专气致柔之功夫,为太极拳术入道之基。气沉丹田乃绵绵不断、凝神聚气之法,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气海,勿忘勿助。所谓凝神聚气,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太极拳术专气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师曾教余一种专气致柔练习之法,即每日顺调呼吸,纯任自然,全身筋骨松开,轻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阴阳之气将气以轻缓细长导纳于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炼之而收敛充溢于内,达乎四肢,流乎百脉,越尾闾撞开夹脊,而上乎泥丸,旋复下游任脉而下丹田,此河车之路通矣。
㈡.体用述真 一阴一阳之为道也。太极拳以虚无为本,其分合动静合乎阴阳。太极拳术之体用以八门五步十三势,按阴阳刚柔相克,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气为使焉,神为主焉。神气收敛于内,内外融合为一,是为太极拳之体,将神气充溢于外,是为太极拳之用也。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脊骨为体,心为用;合之,则心肾相交,是为太极拳术之体用大全也。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
夫人身膂脊能竖起,则神自贯顶,即拳论所谓顶头悬是也。林师尝曰:“太极拳诸式之劲,皆由膂脊所发,非徒用两手之力”。能竖起脊骨,则势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果能顶头悬,不偏不倚,则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炼太极拳术体用之道,无疑痴人说梦,皆为末事矣。此所谓拳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也。
太极拳习至极精处,乃体用兼备。太极拳之体诚可却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谓“拳者,杀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虚传,遇缘即应。学者倘能得遇明师大泄真机,照此下手修炼,自能得体用之始终。故微明师祖尝曰“太极非传者有极精密之教法,学者有极沈细之研究,不能得也”。
㈢.太极行功 太极拳术之体用在乎精、气、神。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行功走架当以拳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首要之要诀。陈公微明师祖曰“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并非意随气走,乃是意为向导气随行!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林师也曾说“眼为身先,意到则气到”。学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虚无为皈真之本,太极拳亦复如是。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在于丹田气与内劲的运用,绵绵不断,周而循环复始,无有穷际。太极拳术功夫之下手切不可执于有为,有为皆为后天,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于顽空。凡下手行功,务以心行气,缓纳于下丹田,用意使气稍存,久之渐能宿气。夫下丹田为炼气之初基,能蓄气,则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进而言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法稳固。此杨家所谓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太极拳术之进退变化,皆由腰部转动来支配而得机得势。盘架子总以微明师祖所著太极拳之十要、炳尧先生之太极拳十三字诀为学太极拳术之不二法门。故盘架子时心与意合,即所谓杨家家传口诀“主人翁在家”;意与气合,即杨家口诀“磨转心不转”;气与劲合。果能如拳论所谓“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中正而内外相合,则应敌时无不得心应手矣。
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太极拳势之动作,皆以腰来带动四肢之运动。凡手不由腰主宰带动而自动者,则可断定此非太极拳之势也。故太极拳势不自动手,一切变动其根在脚,皆有赖于腰而形于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气。如混元之圆球而能随意运转,则太极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松柔之弹劲而吞吐含化。此太极内家拳术精妙之处,岂关学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净,即为沉也。然究其竟何为“松”?林师尝曰:“所谓‘松’,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噫!林师可谓一语道破个中消息矣。故松者,须心意静笃,全身筋络松开。筋能松开,只剩骨与皮肉,辅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谓柔者,微明师祖尝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故松柔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能松沉,能柔若无骨,其余皆成末事耳。太极拳之体用皆由松柔而生,且松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师之教余,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则体自沉,能长太极内劲,真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功夫”。师门相传内劲由于筋而能达乎四肢,无形而灵敏沉聚,疾如闪电,一发即收,其主要在于精神耳。
微明师祖云:“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拳论又曰:“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虚实变换,不外乎阴阳之交织。林师尝曰:“以一贯之劲而论虚实”,如此而已。所谓一贯之劲,即左脚与右手、右脚与左手耳。如左脚与右手为实,则右脚与左手为虚也。
太极拳法之运用,无非是阴阳相济之法,即拳经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是也。夫阴者,有老阴、太阴、少阴、中阴之变化。而阳者,亦有少阳、太阳、老阳、中阳之变化。太极拳技击之道,即太极阴阳圈之变动,阴阳乃虚实变化。太极拳法千变万化,随机应变,然总不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意到劲遂,随机应变;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丢不顶,以柔克刚。
十要中所谓含胸拔背者,林师尝曰:“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应为‘舒胸顺背’。能舒胸顺背则气能沉丹田”。所谓舒胸者,即为松胸也。能松胸辅之以虚灵顶劲,自能顺背,则道家气通尾闾、玉枕、泥丸三关,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是也,何虑太极拳之道不成哉?
太极拳之妙在乎于劲之用。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发劲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脚松弹之沉劲修炼拳架。故太极拳修炼的是柔活、有弹性的劲,而不是硬性、无弹性的力。惟有从腰腿上找出松柔之弹劲,进而求全身松沉劲,以达到轻灵劲,最终臻至虚无劲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极劲如微明师祖所言“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才能真正得太极拳攻防之术也。
㈣.修炼程序 太极拳之修炼在大松大柔中求轻灵虚无为首要目的。每每盘架子时,林师必嘱之余曰“习练太极拳之姿势务以中正安舒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于气沉丹田”。故太极拳术上能虚领顶劲,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顶劲往上领,腰胯以下以松劲往下沉,则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势纯任自然,平稳和顺,支撑八面矣。
太极拳之精意,在乎于拳架开展中求紧凑而舒长。得太极拳术之功夫者,虽同一师承,拳架之姿势则略有差别,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气、神则毫无差异,于太极之意则一也。微明师祖尝曰:“架子为最要之基础,久久练之,身体方能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林师亦尝嘱之余曰:“练架子务求体松、气固、神凝,则太极拳架中正安舒,内外相合,始能周身一体”。故太极拳之拳架务先须开展而后求紧凑,则一身之劲练成整劲,直至由轻灵内劲转为精神之修炼,达到虚无之境界。盘拳架以微明师祖所云“总以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为准则。看似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凡太轻浮流动,或过于剑拔弩张之态,皆未得其精意也”为准绳。故练习时当以神行,松开架子,顺乎自然。神气能提得起,灵敏松轻,则拳势闪展腾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备,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极拳练至极精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动,觉得没有响声,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谓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矣。若练太极拳时无意识,拳和意脱节,此非太极拳,仅叫做练拳。即杨家家传口诀“太极不是肉架子”也。
林师教余杨氏太极拳之初,始练桩功,每日必反复嘱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桩步须蹲低。桩功以不失太极拳之规矩为准,必要气静神凝,调匀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气,接地之力,日积月累,则腿劲日长而脚下生根,丹田气海发动矣,即拳论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是也。所谓采天之气即泥丸虚领顶劲,则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脚底之涌泉贴地,久之则脚下生根矣。气沉丹田而直养之,如林师所云“气沉丹田即有利于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也。故泥丸、丹田、涌泉三穴,尤为太极拳登堂入室至关重要之关键,学者于此尤须注重焉!
林师复教余练习太极拳各势单式练法,左右反复连绵不断,每一势务求正确。一势娴熟复教下一势,务求水到渠成。此种教法,林师尝称之曰“慢功出细活,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微明师祖尝曰:“若不练架子,虽多推手,身体仍有不稳之时,易为人所牵动”。挨太极拳各单式习练娴熟而正确无误后,先生遂将太极拳各单式串联起来,教以杨氏太极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许每日盘架子矣。然盘架子之始终,林师总是反复嘱之曰“盘架子时必须势势相承,架子务须浑圆饱满而连贯无隙”,并详解每一势之体用及其变化,务求内外相合而不失其松柔沉稳;中正安舒、凝神气静而反听于内,心神合一以练出周身混元之劲,即太极拳之整劲为要也。
按林师之教授规矩,须盘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础后,始传杨氏太极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练习之程序,先教以俩人各左、右单推手,挨单推手操练自如至一定之基础,复教以单人双推手之练习法,曰“引、按、挤、堋、捋”是也。如此五个基本动作周而复始练习娴熟始传太极拳俩人之双推手,此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为不动步推手和动步推手两种,林师阐其精意而分述为顺步、拗步、动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纯熟,林师复授以大捋之法,即采、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极推手是由着熟而阶及懂劲之法。先生教以沾连绵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阴阳开合之轻灵以求懂劲,每每嘱之曰“轻灵变化即懂劲”。真懂劲者,全身皆能听敌之来劲,则进退转换主动权在吾而弗在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如微明师祖所云“听劲功夫先练习两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练习听劲。粘在何处其处皆有知觉,皆能懂劲。敌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谓之真懂劲也”。夫沾劲者,林师尝嘱之余曰:“沾劲是极轻灵地挨着,就如露珠沾贴在渗透在树叶上一样。其应用在太极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极轻灵地稍微相接触挨贴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肤起皱”。故能附着在彼手臂上,听敌之来劲舍己从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皱皮,轻致空空无有。如捕风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谓真沾劲也。林师尝嘱之余曰:“以柔软劲练习太极推手”。夫太极推手训练以绵柔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软则沉劲备矣。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以心意带动内气走化,以腰胯领之而使身心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久之全身知觉灵敏,应敌时则得心应之而周身无处不可发、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导之,主动权在于我,则能够运化自如,一经接触,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发劲时得机得势、专主一方,沉得越好,则可将彼发得越远。
关于太极推手之劲练习程序,林师教余太极推手之初,先学沾劲,次学化劲,再学拿劲,最后才练习发劲。林师尝嘱之余曰“初练太极推手,须先学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先生之意在于初学者先学化劲后学发劲也。然学推手之化劲,首先须使两臂在不丢之松柔轻灵中练习沾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久之两臂知觉敏捷,一触即觉。
其次在粘劲之基础上才能练习化劲,林师尝嘱之余曰:“由沾粘劲和走劲而成化劲”。所谓走劲者,即不顶之劲,其枢纽在乎腰腿。化劲者,即是以松柔轻灵劲不丢不顶而走化敌之进攻;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为致用,尚巧劲而不尚拙劲。化处无处不是攻,攻处则无处不是化,发即是走,走即是发也。
其三练习推手之拿劲,微明师祖云:“太极之拿,并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动也”。太极拳之拿劲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劲知法而拿之。夫拿者,专借巧劲得机得势截止敌方攻击而制敌之法,旨在择敌易受制之处而拿之,即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练习发劲,微明师祖云:“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故发劲时须有折迭,尤须全身沉着松净。即腰腿往后弓着,用松弹之劲,则发劲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论所谓“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先生之教导,余不敢私隐其善。惜余愚而仅能约略述其大概之万一,或可为后贤学者不失太极功夫之本,则师门之幸甚也。
林公炳尧先师传授
暮雨笔述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周五 十月 06, 2017 10:50 am 由 Admin
» My picture data 我的圖片資料
周一 七月 25, 2016 2:32 am 由 Admin
» 廈門傳統楊氏太極拳友會
周日 七月 24, 2016 5:53 pm 由 Admin
» Photo with the Taiji masters 太極名家
周日 七月 24, 2016 5:08 pm 由 Admin
» 網站空間收藏照片集錦
周六 十月 25, 2014 6:48 am 由 Admin
» 太极拳练习照片002
周三 一月 22, 2014 3:01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tioners photos 太极练习照片
周三 一月 08, 2014 6:03 am 由 Admin
» Tai Chi practice photo collection 太极拳练习照片汇集
周三 七月 17, 2013 4:10 am 由 Admin
» Traditional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91 Movement Hand Form 杨澄甫式太极拳架91式拳谱
周四 七月 04, 2013 3:45 am 由 Admin